这是一连串来之不易的时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政策措施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获“中国质量奖”,成为国内首个获奖的外资企业,实现苏州“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苏州获金奖数占全国1/10……
这是一次次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尝试:全国首创全域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工作机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数字城市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在苏式传统文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等领域发布9项全国首个地方标准……
这是一个个走在前列的“苏州样本”:市场主体总量从2019年初的158万户增至283.4万户,现有企业86.3万户,全省占比1/5;国家发改委2021年公布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苏州知识产权工作位居全国第二;2021年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比中,苏州排名全国第三……
近年来,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强化监管是立局之本,服务发展是兴局之路”主题,聚力营造一流市场环境,持续服务市场主体发展,闯出了新局面、干出了新佳绩。在“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定位下,苏州市场监管部门以“快”争主动、以“实”强监管、以“准”优服务、以“融”练内功,加快建设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蓄势赋能。
访企问需 为市场主体“强筋健骨”
市场主体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细胞,对于稳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构建优质的营商环境则成为稳住市场主体的关键所在。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部门,苏州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市场主体所需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构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尤其是疫情以来,苏州市场监管系统主动在“六保”“六稳”中发挥积极作用,全力以赴助企纾困,稳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把支持经济恢复回升、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为市场主体“强筋健骨”。
“这笔融资就像及时雨,用在了核心原材料的购买上,缓解了资金压力,没有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销售。”江苏飞鸽友联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谢明飞说,受到原材料成本投入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项目进展受到阻碍,企业面临了资金压力。得知企业困难后,张家港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区镇、银行上门指导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渠道进行融资,从而盘活无形资产,为企业注入活力。短短两天,企业和银行就完成授信审批和6件发明专利质押登记,一天内向企业发放贷款550万元。
像这样访企问需、助企纾困的例子还有很多。苏州市市场监管局清醒地认识到,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要有不同的“响应机制”。针对企业,打好市场准入、包容审慎监管、价格监管、收费减免、质量帮扶等方面的“组合拳”,同时完善市场主体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想方设法降成本、减负担、渡难关;针对个体工商户,与商务、行政审批、税务等多部门建立苏州市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为促进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从提升准入服务水平、助力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负担、加大服务供给、推进扶持政策落实五个方面出台22条政策措施。
在分门别类、精准施策基础上,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刀刃向内”,不断深化改革,为市场主体运转“卸包袱”,为长远发展“添底气”。比如,深化“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简易注销等改革,探索内、外资并行的“一照多址”登记改革,推行外资企业“歇业”制度,做好开办便利店、药店“一件事”服务等。
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眼下,苏州着力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这背后离不开市场监管的“夯基垒台”。比如,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苏州积极争取省药监局审评核查,苏州分中心率先运营,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医疗器械检查员实训基地和化妆品检查员实训基地。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围绕产业布局,做好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四大主导产业创新集群知识产权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及专利导航分析研究,助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质量引航 激发创新活力
9月中旬,2022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获奖名单发布,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获奖。至此,苏州共培育了波司登羽绒服装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江苏国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获奖总数居全省第一。
“我们倡议,坚持质量立身,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在产品品质上严格管理,产品技术上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品牌引领,加强品牌建设,弘扬品牌文化,对接国内国际市场……”在2022年苏州市“质量月”主题活动上,一批企业代表共同发起质量倡议,向外界传递苏州推进质量强企建设的坚定信心。
“质量月”期间,开展了30多项活动,围绕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组织质量标杆评比、开展质量培训教育、开展质量主题宣传等方面大力提升各行业质量水平,促进质量强市建设。
作为“质量月”系列活动之一,苏州市质量提升微创新成果竞赛日前收官,208个微创新项目为企业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为降低油箱阀损耗率,团队运用大量质量方法和统计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逐步识别出影响制程损耗率的关键因素。实施改善优化措施后,直接经济收益超100万元。”参赛者裕克施乐改进创新主管陈翠萍说,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团队不断促进创新力、提升质量水平。
质量是立身之本、兴企之道、强市之策,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苏州市市场监管局着眼“大质量”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扎实举措。为此,苏州市市场监管局探索融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的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精准服务数字苏州和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助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这之中,打响“苏州制造”金字招牌成为赋能苏州产业发展的“破题密码”。根据《“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到2023年,苏州将力争制定一批国内领先、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苏州制造”标准,形成体现苏州产业特色、符合苏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苏州制造”标准体系。雅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50家企业的54个产品近日获得第三批“苏州制造”品牌认证。至今已有101家企业的105个产品获证,提前一年完成“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工作三年目标。
把工作做在前面,不断夯实质量基础,也为提升全市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打了一剂“强心剂”。今年上半年,苏州质量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获评A级,连续7年获此荣誉;苏州市和张家港市质量工作分别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省纳米技术标委会落户苏州,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获批数全省第一。
把稳“风向标” 为群众满意“踔厉前行”
牢记为民造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办实事,努力追求人民群众“没有不满意”,群众的“表情包”就是工作的“风向标”。苏州市市场监管局敢为善为、勇挑大梁,把群众关心的身边“小事”当作“大事”。
为了群众“表情包”,构建起安心消费环境。“只要没使用过且不影响二次销售,地板都能退。”德尔家居总经理姚红鹏说,客户购买地板时会略微超出实际使用量,以前多出来的地板最终大多由客户承担,现在有了无理由退货,消费者多买的地板也能退了。
2020年起,苏州就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工作,从姑苏区先行试点、厂商一体化无理由退货、异地异店无理由退货,到发布全国首个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地方标准,再到推行数字人民币和无理由退货有机融合的“吴优数购”实践,每一次尝试和跨越,都体现了苏州对打造优质消费环境的精心考量。
截至9月底,苏州全市承诺商户达99620家,完成退货121501件,涉及金额5211.61万元。在去年央视“3·15”晚会上,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服务的“苏州经验”被重点推介,在中消协2021年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苏州跃居首位。
除了构建起安心消费环境,苏州市市场监管局还拉起食品安全防线。“冰箱温度没有达到食材储存的要求”“饮品制作设施设备摆放存在交叉污染风险”……8月中旬,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吴中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突击检查一家网红烤肉店,发现了一系列需要整改的问题。这是去年在“3·15”启动的“苏小检在行动”系列活动之一——“苏小检查查吃”,将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搬”进直播间。
由苏州市市场监管局打造的“苏小检在行动”项目在北京召开的“首届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论坛”上,获评“首届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优秀案例”,为全国十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案例之一。除了“苏小检查查吃”,该项目还包括“苏小检食验室”“苏小检喊你来当食安官”和“苏小检说质量”主题系列行动,发挥了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在食品、工业产品等领域的监管职能,让市民参与、媒体监督相融合,共建共治共享安全、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舌尖上的安全”是群众的“心头牵挂”。除了在一线发现、解决问题,苏州市市场监管局还加强食品抽检工作,为食品安全筑起坚强后盾。苏州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吴中农副产品分中心的投用就是很好的例证,分中心推动检测和监管向一线前移,全天候、专业化守卫好农副产品入苏通道,完善“快检—法检”“检测—监管”联动机制,精准切断问题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一心为民,苏州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十大攻坚行动,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体系,今年苏州入选第四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名单。
安全监管 筑牢发展底线
创新和完善市场监管、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已成为新发展格局下面对挑战的解决路径。这之中,筑牢安全底线是地区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一招。当前,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保障市场安全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面对全市16万家工业企业、24万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047家药品零售企业和56万台套特种设备,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如何狠抓安全责任制落实,持续提升安全水平?
从机构整合到系统融合,苏州市市场监管局不仅多局合一、多职能合一,更实现多责任合一,形成了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的大监管,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工作状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紧抓牢,坚决守住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底线。
从疫情防控工作中至关重要的进口冷链监管来看,苏州早在2020年11月就对首次进入苏州并未经处理的进口冻品进行集中监管,实施外包装六面预防性消毒,并按批次抽样进行核酸检测。同时,依托“江苏冷链”系统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溯源管理,强化进口冷链食品贮存场所入库货物管理。
也就是说,涉及进口冷链的食品,在苏州可以进行全程追溯。在山姆会员园区店卸货区,工作人员“全副武装”,对车辆货物进行全方位消毒。卸货区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同步进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相关手续,并使用“江苏冷链”追溯系统扫码进行入出库在线登记,确保货物信息与扫码交易信息一致。另一边的进口冷链食品存放操作区,工作人员在对食品内包装实施消毒,包装拆到哪一层,消毒就消到哪一层。出库后,工作人员在货架上张贴相应批次的出库凭证,并标明“进口冷链食品”。
加强监管力度,苏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无形之中为市民、为地区夯实了安全基石、筑牢了安全底线。在药品安全监管中,今年以来完成2700批次药品、300批次化妆品监督抽检任务。家庭过期药品收集点从135个增至1281个;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监督检查3.4万家次,发现并消除隐患1.8万条;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监督抽查工业产品8849批次。
苏州市场监管部门以实干实绩履行着服务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职责,一个“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格局愈发清晰。继往开来,苏州市场监管部门将在全市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勇担新使命、争作新贡献!
源自:2022年10月12日 《新华日报》